为把科研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,青岛全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提升专项行动,遴选三大类成果、采取四方面举措,构建“3×4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。针对重点高校院所、创新平台、研发机构、链主企业,青岛成立服务专班★★。专班全部下沉一线、对接成果需求★★★、加速转移转化,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★★★,更好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。
一是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。青岛统筹各部门、各区市力量,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,并出台科技委员会工作规则、科技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★★,强化战略规划★★、体制改革、资源统筹、综合协调等职责,建立更加高效的科技创新统筹机制★★★、执行机制和协同机制,实现科技创新体系高效运转★★★。青岛连续召开海洋科技创新座谈会★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、全市科技创新大会★★★,明确“145”科技创新发展思路,即“一个总目标”“四个主攻方向★★★”★“五年五个翻番”,不断推动资源向创新集聚、政策向创新倾斜、力量向创新汇集。以制度创新为牵引★,青岛高标准谋划科技强市行动计划★★★,面向未来5年科技创新发展★★,配套制定科技成果转化、海洋科技创新、科技研发投入、科技财政金融、科技产业园区、科技引领产业等系列重点领域专项政策★★★,加强一体谋划、一体推进★★,构建一总多分、系统完备的科技强市制度体系★★★,形成全社会谋科技、抓创新的生动局面。
青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★,坚持向改革要动力、向创新要活力,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★★,强化科技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,深入推进科技创新,加快建设科技强市★★★,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二是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。聚焦产业需求★★,青岛着力搭平台★★★、夯基础,构建完善国家—省—市实验室体系,建好用好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★★★、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、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(青岛)等,做大做强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★,超前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★★,打造结构合理★、功能互补的科技创新平台集群。青岛着力育企业★★、谋产业,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深化★★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高新技术企业—科技领军企业★★★”梯次培育,实行更大力度企业研发投入支持政策,开展企业研发活动★“一清零一提升”行动★★★,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★★。围绕优势产业★★、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和海洋产业,青岛布局实施“强链★”“建链★★”“布链★”★“海创★”四大计划,每年组织100项左右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,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★★★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,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★,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、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★、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惟改革者进★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★★。面向新时代★、新征程,青岛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,不断增强责任感、使命感★★、紧迫感★★★,以更大的信心决心、更多的资源投入、更强有力的改革举措抓好科技工作,强力推进科技领域改革任务落地落实,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,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、科技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三是坚定不移以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活力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、完善创新布局,青岛加快科技管理职能由“科研导向★”向“产业导向”转变、由★★★“单打独斗”向“集团作战★★★”转变、由“政府主导★★★”向“政府引导★★”转变,促进政策、资金、项目、平台、人才等各类要素有效衔接、紧密结合,提升科技管理能力水平。青岛坚持企业★★“出题”、院所“答题”、市场★★★“阅卷★”★★★,健全成果跟踪对接、产学研协同创新★★、成果转化联合支持和科技评价激励等机制,打通科技产业连接通道。青岛持续深化★“拨改投”改革★,设立科技股权投资专项★★★,探索★★“拨投结合”★★“先投后股”等支持模式,形成更加多元化、市场化的投入机制★。青岛以开放促创新,健全科技合作机制,高水平运营中国—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★★★,搭建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多边国际技术转移平台;启用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,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综合开放平台;高标准谋划青岛科创大走廊,串珠成链、聚链成片,构建★★“一廊三城多园”空间格局★,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★★★。